• 艾滋病病毒生命周期研究有新见解

    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可能是药物和治疗的靶点。因此,对于理解和影响其潜在分子过程的基础研究非常重要。
    2022-03-31 分享
  • 推翻诺贝尔奖理论?细胞修复DNA损伤新机制揭示

    30日发表在《自然》和《自然·通讯》上的两项新研究,为细胞如何持续修复其DNA中的受损部分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引发对DNA修复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的重新思考。
    2022-03-31 分享
  • 专家呼吁:科学服药是关键,治疗药物监测不能少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前段时间火遍网络的《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主人公金晓宇既是一位“天才”翻译家,他同时也是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2022-03-31 分享
  • 澳两款新冠疫苗计划开展临床试验 将作为第四针接种

    澳大利亚彼得·多尔蒂感染与免疫研究所等研发的两款新冠疫苗计划开展Ⅰ期临床试验,它们将作为新冠疫苗第四针进行接种,参与试验的志愿者招募工作已于日前开始。
    2022-03-31 分享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医学宣传教育分会成立

    3月29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医学宣传教育分会在京成立。会议选举产生了老年医学学会医
    2022-03-31 分享
  • 免疫调控模块介导的植物广谱抗病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基于转录组测序、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和蛋白质组数据分析,获得了一个调控水稻条纹病毒侵染的新型C4HC3类型E3泛素连接酶,揭示了泛素连接酶介导的广谱抗病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
    2022-03-31 分享
  • 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相关miRNA实现快速精准检测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安光所合肥研究院刘勇研究员、朱灵研究员与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荚卫东教授合作,共同研发了基于数字等温扩增的miRNA检测新技术,可用于肝癌miRNA分子标志物的快速精准检测,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提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化学通讯》上。
    2022-03-31 分享
  • 大数据支撑的慢病风险防控服务模式应用成效显著

    记者3月30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慢病风险防控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日前通过实地评估验收。
    2022-03-31 分享
  • 《未来医生白皮书》:未来十年数字技术将与医疗深度融合

    全球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于30日正式发布《未来医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该白皮书提出了全球医疗发展的三大趋势:数字技术与医疗手段深度融合,患者健康素养全面提升,多元化医疗场景对医护人员能力提出挑战。
    2022-03-31 分享
  • 我国团队首次发现肾脏“过滤器”的保护卫士

    记者30日从滨州医学院了解到,近日出版的国际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该校肾脏生理与疾病研究团队(以下简称滨医团队)的成果。该团队通过解析肾小球的“状态”,找到了具有足细胞“卫士”功能的分子CLDN5,它可以调控WIF1分泌进而保护人体被破坏的“过滤器”。
    2022-03-31 分享
  • 科协战“疫”者——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抗疫侧记

    3月,疫情突袭,往日喧嚣的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居家办公、道路限行……
    2022-03-31 分享
  • 未来五年我国着力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

    到2022年,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到2025年,建设13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制定并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系列“小目标”。
    2022-03-30 分享
  • 我国科学家持续在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日前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张振涛和特聘教授叶克强为共同通讯作者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揭示脑内Tau蛋白聚集的分子机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2022-03-30 分享
  • 认不认路或受城市环境影响

    成长环境影响你的导航能力?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神经科学研究认为,在城市外长大的人可能比城市环境(特别是网格状街道分布)中成长的人具有更好的导航能力。这些发现表明,城市设计(如街道的网格组织)以及我们的环境,会影响认知和大脑功能。
    2022-03-30 分享
  • 代糖≠健康,也许是“甜蜜的毒药”:食用代糖或增加患癌风险

    近年来,减糖风潮兴起,人造甜味剂因其较少的含糖量和较低的卡路里,成为很多人的心头好。然而,法国一项经过同行评审的大规模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可能并非健康的糖替代品,食用大量人造甜味剂(尤其是软饮料中常用的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钾(俗称安赛蜜))的人患癌症,尤其是乳腺癌和与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增加。研究发表在近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上。
    2022-03-30 分享
  • 让诊断不再需要活检,高速3D显微镜可实时观察活组织细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团队开发了一种技术,可实现活体内的实时成像并取代传统的活检。在28日的《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高速3D显微镜MediSCAPE,其能捕获组织结构的图像,以指导外科医生定位肿瘤及其边界,而无需活体取样分析病理结果。
    2022-03-30 分享
  • 细胞核内这片被忽视区域,或隐藏着保持年轻的“密码”

    有“铁丝网”覆盖、隐蔽在核膜下方、“垃圾”基因打包运进来……细胞核里的“垃圾区”同人类世界的垃圾区有着相似的特点:封锁、隐蔽、垃圾打包、人迹罕至。
    2022-03-30 分享
  • 聚焦长江上游物种,重庆打造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

    “世界青蒿之乡”重庆酉阳,出产着全球抗疟特效药青蒿素原材料的八成产量。阳春三月,绿油油的青蒿在这里,漫山遍野迎风生长。
    2022-03-30 分享
  • 针对“核酸检测‘棉签’有毒”相关传言,专家表示:采样拭子无毒无害,可放心使用

    3月以来,我国新增本土新冠感染人数波及28个省。奥密克戎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为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很多地方都在与病毒赛跑,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
    2022-03-30 分享
  • 吉林:中医药应对疫情显身手,3天退热率96%

    3月29日,吉林省召开了本轮疫情防控工作第18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应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的情况。
    2022-03-30 分享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