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援沪医疗队首次进入气膜方舱展开核酸检测

    随着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成和前期各项工作的精心筹备,4月6日,河北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顺利进舱,标志着核酸检测工作全面启动。
    2022-04-11 分享
  • 从冬奥保障到未来展望 专家建议加强利用“环境监测”辅助抗疫

    近日,北京大学环境与科学学院要茂盛教授撰写的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与监测》的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生态环境与健康》在线发表。要茂盛认为,面对新的病毒变种和疫情态势,疫情预警特别重要,可以从“监测人”转向“监测环境”。
    2022-04-11 分享
  • 国际护胃日:胃病年轻化,专家提醒需保持心态、科学护胃

    2022年4月9日是第17个国际护胃日。
    2022-04-11 分享
  • “沪疆情深 同心抗疫”——国网新疆电力援沪抗疫物资启运

    4月8日,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支援上海的抗疫物资启运,一辆载满库尔勒香梨、疆小馕、西域春牛奶等新疆特色产品的冷藏车从乌鲁木齐出发,运往上海。
    2022-04-11 分享
  • 合力筑牢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防线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长春理工大学成立了心理工作专班,制定《长春理工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心理辅导服务工作方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课程教学、心理诊疗、隔离师生的心理援助等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为师生提供了正向引导和心理支持,全力保障校园和谐稳定。
    2022-04-11 分享
  • 打开精神病研究的“黑匣子”:迄今最详细精神分裂症遗传分析结果发布

    遗传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是什么?近日,涉及数十万参与者的两项大规模遗传研究同时在《自然》杂志上发布了结果,共同指出精神分裂症是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处)的交流中断,并说明了遗传变异如何影响神经发育,造成其发育障碍的风险。
    2022-04-11 分享
  • 电子植入物激活退行性疾病患者脊髓神经,卧床一年多的病人恢复站立和行走能力

    得益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神经恢复研究中心科学家开发的创新系统,一名患有使人衰弱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在卧床一年多后能够再次起床和行走。该系统包括直接植入脊髓的电子设备,以重新激活调节血压的神经元,从而防止患者每次处于直立位置时失去意识。
    2022-04-11 分享
  • 百年疟疾寄生虫之谜获解

    据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科学家们解决了一个100年前的谜团,即感染人类和黑猩猩的疟原虫之间的进化联系。他们发现疟原虫——6种在人类中传播疟疾的寄生物种之一,起源于非洲猿,然后进化感染人类。
    2022-04-11 分享
  • 新冠引起大规模炎症原因首次揭示

    研究人员分析了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急诊科新冠肺炎患者的新鲜血液样本。他们发现,新冠病毒可以感染单核细胞(血液中充当“哨兵”或感染早期反应的免疫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免疫细胞)。一旦被感染,这两种类型的细胞都会死于一种细胞炎性坏死,即细胞焦亡,从而释放出强大的炎症警报信号。
    2022-04-11 分享
  • 木霉菌固体发酵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木霉菌是目前农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杀菌剂之一,占全球已登记生物杀菌剂的60%以上,然而生产原料、成本和方式限制了其被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2022-04-11 分享
  • 黑龙江移动“数智化”赋能“科技抗疫”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黑龙江移动冲在战“疫”最前线,发挥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运用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科技赋能,助力智慧战“疫”,为黑龙江省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2022-04-11 分享
  • 首次记录!我国大陆新发现的著名入侵物种小火蚁为何要警惕?

    巴西龟、福寿螺、小龙虾……近年来,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已进入大众视野,它们不仅危及入侵地的物种生存,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甚至会危及人体健康。
    2022-04-11 分享
  • 最新突破!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细菌是乳腺癌转移的“重要帮凶”

    科技日报记者4月8日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蔡尚团队在《细胞》期刊在线发表最新研究论文,首次证实乳腺癌组织中存在多种独特的“胞内菌”,并揭示它们在肿瘤转移定植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2022-04-11 分享
  • 乱用鼻喷剂或导致儿童药物性鼻炎

    长沙的一名12岁男孩,从小稍微着凉就容易鼻塞、流鼻涕。孩子母亲从朋友处获悉一种可治疗鼻塞的药物,发现点滴效果不错。
    2022-04-11 分享
  • 科普:新冠重组毒株现状知多少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新冠疫情周报指出,新冠病毒仍在继续进化。鉴于目前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水平传播,新冠病毒可能会继续出现更多的变异毒株,包括重组毒株。专家表示,戴口罩、接种新冠疫苗等防护手段仍然有效。
    2022-04-11 分享
  • 防疫隔离需要准备什么?“防疫专区”上线一站备齐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疫情出现反复,万一居家隔离,应该提前准备哪些健康防护和检测品,成为部分地区居民关注的话题。4月8日,天猫健康上线防疫专题内容,帮助有需要的居民全面掌握科学防护信息,一站备齐健康“物资”。有需要的居民在淘宝搜“健康防疫站”即可找到。
    2022-04-11 分享
  • 研究揭示生防菌调控堆肥发酵物质与微生物群落演替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联合烟草行业微生物有机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菌糠、花椒籽油粕与生物炭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生防芽孢杆菌和木霉菌进行共发酵,获得对烟草根茎病具有较好防效的微生物菌肥,并揭示了生防菌调控堆肥发酵物质与微生物群落演替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资源技术》(Bioresource Technology )。
    2022-04-11 分享
  • 为细菌囊泡正名!仁济医院李敏团队发现细菌囊泡在抗菌分子介导的细菌竞争中发挥重要功能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李敏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外泌体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人体共生菌囊泡与细菌竞争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囊泡在细菌分泌疏水性抗菌分子及活性发挥中的必要作用,囊泡不是细菌代谢的“垃圾”产物,而是必要的分泌手段。
    2022-04-11 分享
  • 上海科研团队揭示东亚面部独特性遗传进化机制

    头面部形态是一项由复杂形态组合形成的遗传性状。不同群体的头面部特征具有显著差异,与人类的起源、迁徙及进化具有紧密的关联。东亚与欧洲人群面部形态差异显著,这背后受到怎样的遗传因素影响?是否存在自然选择作用?同时,人脸形态数据维度高且复杂,如何结合数学与生物学进行头面部表型的量化?
    2022-04-11 分享
  • IPCC最新气候报告称,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世界须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减少四成

    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 5℃是《巴黎协定》最雄心勃勃的目标,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4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为了实现该目标,除非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30年之前减少43%,否则世界可能会遭受极端气候影响。
    2022-04-08 分享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