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台套新能源矿山智能运载机器人亮相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中科慧拓联合孵化的矿山智能运载机器人“载山CarMo”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发布(见图)。这是我国首台套具备产业化标准要求的、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运载装备。新方法有望实现细胞外囊泡的精确测量和荧光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杨慧研究员团队在化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化学快报》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纳流控平台的细胞外囊泡荧光标记新策略,以实现细胞外囊泡的精确测量和荧光成像。定制mRNA疫苗治疗“癌王”前景可期
据《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一种定制化的mRNA疫苗引起了可观的免疫响应,当与其他治疗方法一起使用时,有潜力延缓胰腺导管腺癌(PDAC,一种胰腺癌)患者的复发。国内首个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基因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记者获悉,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团队近日运用康弘药业研发的I类生物新药KH631眼用注射液,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的首例给药。这也是我国首个进入临床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基因药物。我国学者发现头低位治疗能改善急性脑梗死预后
国际著名医学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陈会生教授团队原创临床研究“头低位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前瞻、随机、多中心、探索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不同于传统的药物或手术治疗,该项研究可通过体位疗法,进一步改善脑梗死预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地层做“核磁共振” 让页岩油气定位更精准
记者10日从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获悉,截至4月底,该院运用自主研发的RTM(逆时偏移)高精度成像技术,已完成江汉、西南、华东等多个页岩气工区的勘探,为阳春沟常压页岩气、白马千亿方储量、綦江深层气田千亿方资源量的勘探发现和焦石坝气田百亿方产能建设提供了高精度影像资料。重庆15号线二期建设加速 这台盾构机要在地下开“过山车”
在重庆修轨道又难出“新高度”。5月10日10时,由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的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二期“中交渝铁2号”盾构机开启始发,它将开挖出重庆轨道交通中少见的“超大纵坡、超长距离”盾构隧道,其中有1 5公里施工区间平面总体走向为S形线路,区间有55米高差。东方电气提供主设备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5月10日笔者从东方电气获悉,近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6号机组通过竣工验收。该5、6号机组分别于2021年1月、2022年3月在福清核电厂投入商业运行,机组额定出力超过合同保证值,各项关键设计参数均满足设计要求,总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助力产业“绿”起来 国产莱赛尔纤维技术和产能获得新突破
Lyocell纤维(莱赛尔纤维)取材于树木与竹子,具有原材料可再生、加工过程绿色环保、产品可生物降解等特点,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是助力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5月9日,“年产6万吨Lyocell纤维生产线建设项目”验收会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尹翠玉等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参加了验收会。磷素超积累藻株研制成功 可高效回收利用水体磷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植物互作团队研制了一种磷素超积累藻株,能够高效回收利用水体磷素,为实现磷素良性循环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防灾减灾有真招,科技手段挑大梁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一大批科技含量极高的防灾减灾设备投入实战。顶风冒雪 他们让电网重点项目穿越高原崇山
日月山—杜鹃变电站线路工程是青海“十四五”时期电网建设重点项目,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新建线路采用双回路的架设方式,Ⅰ回长47 391千米、Ⅱ回长49 038千米,新建铁塔共计208基。该工程的建成投运进一步加强了青海750千伏电网网架结构,增强了区域供电可靠性,为提升青海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提供支撑。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山西永济举办
5月5日,由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长治、浑源、山药运城试验站等单位主办,山西省永济市农业农村局、山西德济药业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年度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华北区域协作组工作交流会在山西省永济市召开,会议为期三天。冶金低热值煤气高效利用技术及装备成果通过评审
5月9日,“冶金低热值煤气高效清洁智能回收利用技术及装备”科技成果通过了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组织的专家组评审,一致认为该成果综合效益显著。提升退火工艺精度 玻璃材料性能调控存在“基本参数”
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获悉,该所非晶合金磁电功能特性研究团队探测到了玻璃态材料的弛豫运动基本单元——弛豫子,即在退火工艺中调控玻璃材料性能的“基本参数”,这对理解玻璃态本质、改善玻璃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核桃油变“植物黄油”,食用储存更方便
核桃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易氧化、存储时间短限制了应用。记者9日从云南农业大学了解到,该校盛军教授、田洋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罗嘉等人,在不添加增稠剂的情况下,成功制备出食用油凝胶,使核桃油变成固体“植物黄油”。国际期刊《食品凝胶》在线发表了相关成果。国家能源集团首台“国能号”机车正式上线
5月9日,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获悉,该集团首台“国能号”机车1001号在朔黄铁路肃宁北机车检修中心解备完毕上线运行,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再添运输重器。“木霉+木薯皮渣”发酵机制揭示 可加速生物农药替代
5月8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植物保护学院刘铜团队通过揭示木霉降解木薯皮渣生产生物农药的发酵机制,提高木霉菌生产速度,加快木霉菌规模化生产进程。高清3D基因组相互作用图生成
人类基因组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调控区域组成的,这些区域控制着细胞内哪些基因在给定的时间表达。确定这些调控因子与哪些基因相互作用,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并找到治疗方法。据8日《自然·遗传学》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技术,能以高于此前100倍的分辨率绘制这些相互作用图。科学家造出史上最小发光二极管,可将手机摄像头变成全息显微镜
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术联盟的科学家开发了世界上最小的LED(发光二极管)。这种新型LED可用于构建迄今最小的全息显微镜,让现有手机上的摄像头仅通过修改硅芯片和软件即可转换为显微镜。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的《光学》杂志上。
排行
- 全部/
- 本月